The following excerpt comes from a section of China Time.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by Peter Drucker is the recommened book of March 15th edition. Peter Drucker, who passed away last year, was a renowned economist, columnist, and generally credited as the fath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Because the article is printed in Chinese, for those of you who read my blog and know English only, it is time to buy the book! The following excerpt talks about the prolonged period of puberty and adolescen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how it leads the the gradually decline of reponsible behavior of the X and Y generation. It also offers some speculation to solve this disparity...
文 化年齡是由個人預期壽命決定,或至少是以個人有生產力的年限決定。文化年齡主要取決於個人被期望的行為及情緒成熟度。因此,我們預期壽命愈長,人們的文化 年齡就愈低。一般認為,目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到六十五歲時還很健康,且文化年齡比一百年前十五歲的年輕人還低,因為一百年前人們大多只能活到三十五歲。但 事實上,二十五歲的現代人比一百年前十五歲的人更年輕,情緒上也更不成熟。不過就生理上來看(或許甚至心理上),目前十五歲的男孩可能比一百年前十五歲的 男孩還成熟。於是,人們在十五歲時生理與心理的成熟度與文化成熟度(現在人們到二十五歲才開始展現文化成熟度)之間的差異,就是青春期。
延 長教育年限當然也延長了青春期。就設計上來說,學校已成為保存青春期狀態的機構。學校讓年輕人留在最不自然的社會,一個只由同輩組成的社會。即使學校盡可 能把表現和經驗加入課程中,整體狀況還是有限、確定,且可預期的。決定要主修東方語言、而非數學的學生知道,這個決定對課程、研究、考試和必修課程有何影 響。在學校,學生根本不可能成為成年人。
接受高度訓練的年輕醫師就是延後青春期的最佳實例。這群人有很多知識,從病患和同事身上看到生老 病死,看到人類的愚蠢、貪婪和怯懦,當然也看到人們的決心與勇氣。然而,他們在三十歲以前可能一直保持年輕無經驗的青少年狀態,也就是說在開始執業五年左 右都是如此。只要他們還在受訓,擴音器或電話會叫醒他們;他們只要按照時間表做事,主治醫師會做最後決定。他們就是不被允許成為大人。一直待在學校求學的 研究生,也一樣出現這種延後青春期的徵狀,所處環境只強調他們的「前途」,幾乎沒有強調目前的表現。
不論以延長教育年限來延長青春期 的做法是否明智,都沒有關係,反正我們已經做了。如果沒有必要,我們當然不想這樣做。大多數人都能康復(雖然有跡象顯示,延長青春期可能成為一種慢性疾 病),不過對社會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健全狀態,對個人更不健康。社會上大多數身體健康、受過高等教育且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卻活在被忽視的青春期狀態,他們 既未長大成人、也沒有生產力,卻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在這樣的社會中,青少年不法行為、草率的婚姻關係和離婚率攀升四處可見。青少年擔心負責、因得不到權力 與機會而受挫苦惱。況且,社會被年長者統治──儘管表面上是由青少年做主。如果像時下青少年的口號一樣,覺得三十歲以上的人不可信賴,那麼他們就主動放棄 了權利。他們已經承認,自己既不可能成為權力伙伴,也不可能推翻權勢。
延長教育年限最嚴重的影響是,有文憑者跟無文憑者間的「文憑屏 障」,威脅把社會分割為二,這是美國史上前所未見的事。我們正處於險境,只把機會提供給高中畢業、尤其是已完成大學學業的人(然而這些人只占美國年輕人總 數一半以下)。即使普通工作逐漸保留給高中畢業生,我們在知識社會中還是完全否決一個人數眾多的團體的公民權,也就是在取得高中文憑前輟學的百分之十五至 二十的年輕人。而且,我們明顯縮減這半數人口的機會,只因為他們沒有大學文憑。
我們不提供機會給沒有高等教育文憑者,就等於拒絕許多能力 強、智慧高和潛力大的人參與貢獻並展現成績。除非在學術界工作,否則學業能力跟生活與工作能力並沒有太大關聯;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文憑能證明個人能力。若 把文憑當成年輕人「潛力」及未來表現與能力的最終測試,人類的成熟發展就太不均衡。即使文憑只錯估一小部分人(比方說四分之一的人被錯估),我們仍負擔不 起損失這些被不當篩選掉的人的後果。事實上,這個比例可能更高。因為即使就白人人口來看,上大學主要跟偶然、家庭傳統、財富、地方習俗或遇到好老師有關。 目前美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學生家長沒上過大學。反過來說,家長沒上過大學的學生有半數以上因為特別受到鼓勵,所以接受大學教育。
學 校必須接受這項事實:文憑已成為取得外在機會的手段,因此學校有義務肯定成就的類似途徑。不靠文憑自己闖出一條路的能人之士獲取文憑的途徑,至少跟循規蹈 矩取得正式文憑者的途徑一樣好、一樣值得敬佩,也一樣有價值。學校為這些人設計的「獲得文憑」課程,當然一樣是高標準,跟上學取得文憑的標準沒有差別。
如果我們不去除文憑屏障,就會把機會變成夢魘,文憑也會變成歧視的象徵。這會讓我們的社會和經濟更窮困,剝奪我們累積的重要人力資源。如果不去除文憑屏障,我們的理想將受損,我們的專業會被嘲笑。或許更糟的是,頭銜的自負將取代成就的驕傲,成為知識社會支配一切的情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wow... your page is so boring....
i can't believe it is your page...
usually blogs are abt stuff that happens to you...
anywho... i now know your secret pg?
so you can't put personal stuff on it... lol
muhahahaha
still no update?! Things busy at school?
blogs are suppose to be funny and interesting...
not some excerpt from some book.. and if you want some "intelligent" stuff... i'll gib you some =P
Post a Comment